首页 >  娱乐 >  如何评价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如何评价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2022-11-02 作者:迷迷

上午重新看了一遍《放牛班的春天》,看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已经是第二次看了(故而才用了“重新”一词)。尽管第一次看的经历几乎完全想不起来了,但多少能意识到,时隔经年,自己看待人和事的角度是有一些变化的。

比如对校长这个角色的认知。

出于剧情需要,校长被设置为了一个反面角色,他推行高压政策,依靠严格的惩罚机制管理学生,关学生禁闭、甚至体罚学生,在公爵夫人面前抢学监组织合唱团的功劳马修是谁,把可能无辜的蒙丹(从管教所交换来的“坏孩子”)送进来警察局……这些行为似乎都足以让人觉得他是个挺讨厌的角色,特别是跟学监马修和其他教职工比起来,反面形象就更加突出了。

可我想说,他其实并没有那么糟糕,尤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坏人”就能定义的——就像所有的学生都不能以“坏孩子”来定义一样。

校长并非不近人情,也并非严酷专制不可理喻。与像马修离职前那样,对校长进行道德批判相比,我更愿意理解为,作为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的管理者,他也有自己的无奈。

如果说反叛是孩子的天性,校长就天性严酷或冷漠吗?我看不尽然。影片开头就用一个离职学监的视角展示了这些学生令人胆战心惊的一面:

他们的确会做一些出格的事,你当然可以说是恶作剧,但这样的“恶作剧”——其实已经算得上犯罪了——几乎让一个学监命丧于此,以至于他悻悻然离职,换来了新的学监马修;这样的“恶作剧”也差点把看门大叔的眼睛戳伤,害得他在医院里躺了很长时间;甚至后来从少管所交换到学校的有暴力倾向的蒙丹也不止一次声称会以杀人这等行为报复学校教职工……

马修说他刚到那里的时候是很害怕的,我猜换做是我我也会很害怕。你不知道他们会突然间做出点什么出格的举动,你可以理解为他们只是开个玩笑,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可置身其中的危险,至少那种心理层面的恐惧肯定是真实存在的。

我不知道面对这样的情况,换做我是校长,我能怎么做,我会怎么做。但换位思考,类似情景下,我认为校长的高压管理未必没有合理性。我不是否认德育的重要性,也没有美化惩罚机制的作用,我只是在想,假如没有惩罚机制做后盾,马修的德育是否会见效?或者是否会在他失去耐心和信心之前见效?

请注意,马修入学第一天,校长就对他说了一句话,大意是,刚开的时候老师都和你这么想,即用德育的方式感化他们,但很快就败下阵来。看你能撑多久吧。后来也不止一次地提醒马修。

这至少已经说明校长并非不知道德育这一教学方式,别忘了他首先就是一名老师,并且在马修私自做了办合唱团的决定后,在马修提出按自己的方式即德育的方式做实验时,在马修明显是庇护或袒护一些违反纪律的学生时,校长虽然不悦,但到底没有反对也没有干涉。

事实上,他不仅没有反对马修的“实验”,还一度参与其中。马修说校长可能是被他们感化了,呵呵,想多了,校长本身就存在内心柔软的那一面。都说校长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些学生,可这些学生、学校教职工以及屏幕前的观众,又有谁没有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呢?

我记得校长讲课的时候,特意表扬了两个同学,一个是卷发的四眼弟弟,给了他貌似一个可以加餐的奖励;一个是后来的指挥家,说很难得看到他在自己讲课的时候认真地记笔记,只可惜笔记本上是侮辱校长的漫画。我想说校长不是没事就要虐待学生的魔鬼,不是以惩罚为目的来取乐的变态,他的惩罚是有明确规章制度的,是有明确标准的,而且惩罚也并不是他教育学生的全部,同样不是他管理学校的全部。

不过我确实也在很多时候感到校长的冷漠,最明显的就是看门大叔被学生的恶作剧伤到之后,已然鲜血直流了,他却不顾职工的生命安全,执意让马修先召集学生抓住肇事者。换言之,他把惩罚放到了救治受伤职工的前面,这实在是令人心寒。当然或许他其实有自己的安排,让另一个人去找了医生,毕竟新来的马修是个学监,维持教学秩序惩治肇事者才是他的第一责任——希望他是这么做的。

我已经说了,校长有他的无奈,他未必不想像个慈父一样或者像个朋友一样教导这群孩子,你得假定他其实有这样的意愿,就像你得假定孩子也未必都天然想“作恶”一样,否则便从一个偏见爬出来后却又掉进了另一个偏见的坑。只是人的耐心总归是有限的,人的毅力和勇气也是有限的,当你尝试一次又一次却不见成效时,还会坚持春风化雨般的教学方式吗?尤其是如我上面所说,有时面临的不只是一个小小的无伤大雅的恶作剧。

被学生画个漫画、编个段子嘲讽一下,这无所谓,正常的成年人多半都hold住。可被威胁到健康乃至安全呢?我没看错的话,校长自己的女儿就在学校里。就算自己不怕,也得替自己的孩子想想——事实上正因为有了这层推理,我更倾向于认为校长也不想真的和学生成为对立面,因为那样相对来说更安全。

可是为了戏剧效果,为了制造冲突,校长和学生被有意设置成了近乎警察与罪犯式的对立关系。加上影片对马修及其他教职工做了一个总是一副和善、富有耐心、理解包容孩子的形象设定,似乎所有矛头都指向了校长:你看都是你太严酷,学生们才会这样反叛;都是因为你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学生们才会“做坏事”。与此同时,马修等人对学生付出耐心、包容、鼓励和理解,则让孩子被感化,实现了脱胎换骨般的改变。进而,电影主题便呼之欲出了:德育才是教育的最好方法。

或者,更进一步,电影更深层的主题其实是:音乐是教育孩子的绝佳方式——影片一教师语“音乐和体育是最能够提升国家团结的方式”——对于二战中惨遭亡国境遇的法国人来说,国民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恐怕也被打击得够呛,而要想迅速唤醒他们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自信心,最有效的药剂便是音乐。毕竟法兰西向来是一个爱好浪漫的民族。而用音乐重塑这群学生即二战后的法国人民的重要前提,便是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理解和包容,帮助、引导、鼓励他们建立起内在的自信心。

可问题在于,没有校长的权威加持,马修们的“春风”到底能否持续呢?可能还没来得及展开,就像前面那些学监一样被击垮了也未可知。我还是那句话,我不是在美化校长的角色,也不是在美化或认同他的管理方式,我只是好奇马修是谁,这个管理方式真的一无是处吗?以及,校长的管理方式与孩子的反叛行为,到底谁是因,谁是果?

其实我是对校长的管理方式持有限理解/认同态度的,它有一定的合理性,与马修等人的春风化雨并非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作用。

事实上,我突然觉得,这部电影并非旨在聚焦于探讨学校、老师的教育理念。而是我上面提及的,旨在聚焦于二战后法国人重塑自我认同感的过程。不妨沿着这个思路推进一下:

马修是由上级即国家派到池塘之底的,马修代表法国主政者,池塘之底代表二战后的法国,孩子们二战后代表迷茫、堕落的法国人,校长代表美国力量,马修的任务就是在校长的支持下(事实上也的确是获得了校长的支持)用音乐帮助池塘之地的孩子学会团结,找到自信。没有父母的孩子又从何而来呢?二战对法国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大量的孤儿(个人合理推测)。影片最后,校长被撤职,或许寓意着重新找回方向的法国不再需要美国的强力干涉。也可以反相理解为,校长一直以来就在等待一个马修的到来,即美国一直希望法国人能够靠自己的力量重新崛起(哈哈哈很可能是我自作多情了,权且写着吧)。

回到校长体罚学生这件事,我当然且绝对不会为体罚学生的校长/老师开脱,作为经历过学生时代的我,对体罚这种现象深恶痛绝,而且深知可能一个耳光一次罚站一次罚跑圈乃至一次课堂上扔粉笔头都可能对学生尤其是对初中以下的学生产生很严重的心理影响,对他们的自我认知、人格自尊带来伤害。是的,我有过不止一次被体罚的经历,也见识过不少体罚的方式,除了我上面列举的几个,还有薅头发、用脚踢这样的残暴行为。所以就师生关系而言,我毫无疑问希望所有老师都能像马修等人那样,只是这恐怕是个很难实现的奢望。

上一篇: 江铠同历任男友分别是谁 密恋韩庚掌掴郑爽事件真相曝光
下一篇: 《云散云归》比《别离》哪首苍穹得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