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退出中国搜索引擎市场后,谷歌大概无时不刻都想“卷土重来”。昨天,这家以搜索引擎著称的巨头,用一款微信小程序“猜画小歌”占领了朋友圈“C位”,刷足存在感的同时,还顺便激发了身边一票“灵魂画手”。
比如这样的蒙娜丽莎:
或者这样的美人鱼:
就别难为小歌了好吗……
“猜画小歌”这款小程序基于Google AI来开发,也是谷歌第一款微信小程序。据谷歌官方博文介绍,用户可以和谷歌的AI组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速写。在每一轮体验中,用户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勾勒出一幅日常用品的图画(比如狗、钟表或鞋子),AI“小歌”则需要在时间结束前猜出图画中的物体。
当 AI 猜出你图画中的物体时,你就会进入下一轮,你的猜画连胜次数也会相应增加。你还可以分享有趣的素描图,并在体验过程中不断收集新的题目和图画。
据谷歌介绍,“猜画小歌”背后的技术主要是计算机视觉和神经网络,由来自Google AI的神经网络驱动。
当然,在画得停不下来的同时,不少人也充满遗憾,谷歌的这个微信小程序,只是为了在中国刷刷久违的存在感吗?
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其实,这个小程序并非在中国首发。早在去年11月,谷歌就上线了一款叫“Quick,Draw!”的线上游戏,也就是“猜画小歌”的网页原版。这款游戏中,玩家也需要在一定时间(20秒内)画出要求的图案,比如骆驼或洗衣机之类的。
这款网页版游戏目前仍然开放体验,如果在中国大陆的你懂得科学上网,可以去感受一下用鼠标画图的难度,绝对比手指画要艰难许多。
当然,谷歌后来表示,发布这个游戏的目的远不止让用户开心,初衷是利用这些草图,让计算机学习如何像人类那样绘画。
大方的谷歌并没有私吞这些网友的智慧结晶。截止今年五月,这款游戏的网页版已经从全球各地收集了5000万份不同的绘画,并且在谷歌上开源了数据库。这些简笔画不仅整理清晰,还被贴心地做好了标注。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github或者谷歌自取数据集哦。
数据集github数据集谷歌
这一数据集包含了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绘画数据,据谷歌的说法,这些数据也被用来优化了本次微信小游戏“猜画小歌”的开发。但是基于谷歌网站在中国的境况,中国大陆的画作数据遗憾缺失。
但本次微信小程序上线后,中国大陆的数据终于可以补充进来啦,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坐等数据集的更新了。
那么,这些数据能用来做什么呢?文摘菌深夜咨询了一些科技咖们,得到了很多有趣的猜测:
比如,刚刚从日本回来的Andy同学就认为,可以用来收集abstract reasoning的数据,让机器了解什么是猫;又比如,来自斯坦福的Q同学觉得,这是可以被作为轮廓识别的宝贵数据。
除了这些在人工智能领域中的运用外,以数据新闻著称的海外科技媒体Quartz和两位记者,从更人文的角度,给出了一些不太一样的研究思路:他们希望通过比较世界各地人们绘制基本图形的方式,了解文化对绘画的影响。
这要得益于谷歌完备的数据库,这一数据库不仅包含了来自148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所画的11.9万个不同的圆,也记录了每个玩家的手指(或鼠标)经过路线的坐标。
通过对其中从66个不同国家收集的100多个圆进行一些简单的几何分析,他们发现,不同国家的人习惯于不同的画圆方向:美国人喜欢逆时针画圆,在近5万个美国人所画的圆中有86%是逆时针画的。日本人则恰恰相反,更惯于顺时针画圆,800个日本人所画的圆中,有80%是顺时针画的。
下图是100个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所画的圆的随机抽样。
英国人、捷克人、澳大利亚人、芬兰人跟美国人有大致相同的比例,都是逆时针画圆。
法国人、德国人、菲律宾人甚至有更高的比例,大致90%是逆时针画圆。在越南,95%的人逆时针画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