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未分类 >  解脱之道

解脱之道

2022-08-12 作者:迷迷

第一讲世间与佛教的人生观、生命观

各位同仁:在今天的主题开讲之前,请大家和我一起唱诵“四宏誓愿”的前四句,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唱完这四句,再唱后面的四句:“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

大家应当背熟这“四弘誓愿”,因为这就是成佛的整个历程,学佛的人,每一个层次都要学完。这样一来,大家对于我所讲的课程内容,有些过去没听过的,也不会感到惊慌,不会很难过,不会不接受;因为,法门无量嘛!

佛或佛之后的弟子,对于一些以前没有听说过的,更高明的佛法清净知见,都会充满了法喜,他们就是这样,而不会只是停留在一个阶段。因为,他们了解“缘起”的生息过程(法法自生,法法自减;法法相动,法法自息……法法相乱,法法自定。)没有一个本体的流变,所以不会旧的东西失去了就惊慌得不得了。学佛如果不能抱着这样的态度,便很难有所突破。

一:世间的人生观

一般现代人的理想人生约有五点:大家都梦想有个美好的环境、安全的居所、善良的亲友、自由的生活、甚至净化的感情。然而,由于人间的种种局限难以突破,甚至一己之交之身心亦不能突破,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厌此欣彼,追求“常乐我净”的思想。

人们由于对于人生的无常状态不能认真地观照、了解,对于自己的生命无可奈何之下,便会对他方世界或永恒的生命有一种向往,这种思想也就因此建立了起来。它的形成是基于一种心理不平衡的需要。所以,无论是他方的极乐净土或是神教的天国,都是因为这种心情——向往一个在人间得不到的美好环境,或是身心的无可奈何;因而堕入晚年的唯心。

少年人是唯物的,少年对物质的向往特别强;你告诉他什么生死问题,都是多余的,因为他们很难有那种心情,除非体弱多病的人,又另当别论了。到了晚年,身心的寄托没有着落,或环境的改变太大,无奈感油然而生,这时,对他方、他力的向往和要求便会产生作用了。

人们在晚年信佛虽然亦是佛教的一种光荣,但是真正探求起来,这亦是佛教的悲哀,因为,他们要到了晚年才真正体会到对佛教的需要和感情。可是,认真来说,到了晚年之后才信仰佛教,便很难突显出它的缘起知见来。因此,在整个讲座中,我有必要把一些大家常犯的毛病指出来,大家能清楚的调理之后,性情就不一样,才能回到佛陀所开示的“此生故彼生,此减故彼减”的缘起知见中,而不至于有一些极端的错误知见。

四种福贵人生

以佛法来讲,一般社会以五欲六尘为乐的知见和理想是错误的,是一般的世间知见,是一种唯物的需求。就如其中主要的一项:“富贵”来说,有那一位不喜欢富贵人生的请举手!

在世间法中,富贵人生有四类:

(一)富而好利

这一类的人也就是现在所称的“经济人”。大家明白什么是“经济人”吗?他们的人生是以物质的追求为目的,所以凡事都从个人的利益和经济角度来看,在五欲和六尘当中,追求个人的富贵,一切都以富贵、利益来作为衡量的标准。

(二)富而好游

这种人在社会上交游广阔。富而好游的人,可以说很会交际,口才好,懂得结交各阶层人士,所以在社会中往往是领导者。他们好交游,一方面是根性如此;另一方面,他们亦能得到利益。这种人也是富贵人。

(三)富而好义

这种人是贵多富少,他们比较倾向于精神生活。例如艺术家,便是偏向于富而好义。就象我们所知道的西方画家梵谷,他的一生中,脑袋都处于一种极端的精神状态中,所以他的画作看起来非常自然,真有他的精神特质在其中。今天,他的生命中有的是贵,贵在他自己的品格、纯真、好义。

(四)富而好施

这是属于慈善家一类的人。以佛法而言,富而好施是在人天乘的范围。他们比较富贵具足。因为富而好施,无论是财施也好,法施也好,都是以人天乘的基础来做布施的工作。他们能比较平稳向善,堕落的面会较少。一般的学佛人,很多都不自觉地停留在这个阶段。事实上,这仍是世间法的一种知见。不过,如果连这一类的富贵都不具足,那就不用讲啦,往往是恶业多过善业。

上一篇: 辛巴族(辛巴族女孩)
下一篇: 华光祖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