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一词的来源有很多中说法,不再赘述。作为哈萨克人民的共同称谓是从15—16世纪开始的,这一新的人群共同体是由术赤系蒙古贵族联合诸多内亚北部的古老突厥语、蒙古语(语言学层面的蒙古)部族而形成的。比如突厥方面有钦察、康里、阿儿浑、可萨、葛逻禄...蒙古方面有乞颜、杜格拉、乃蛮、克烈、弘吉剌、札剌亦儿、汪古...当然还有更古老的东伊朗语部族的因子,如萨尔马提亚人、塞人、斯基泰人。
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如蒙古人、阿拉伯人),哈萨克人非常重视对家庭、氏族谱系的记忆,每个哈萨克人从小就要听家里口耳相传学习谱系,记住自己的七代先祖,记不住的人甚至会被说成是孤儿(没有家庭教育)。在过去,一个人的各种权利义务是和他在谱系中的位置相匹配的,贵族在生产资料的分配、分工、征税和征兵、矛盾的调节、婚配事宜上都能根据谱系关系找到执行依据。根据哈萨克谱系传说,所有哈萨克人的共同祖先名为阿拉什 Alash(突厥语斑纹的意思,这里还有段传说)。后来阿拉什生哈萨克,哈萨克生三子:长子名别克阿热斯,其后代形成大玉兹 Usun Jüz,生活在巴尔喀什湖至突厥斯坦一带。次子名阿卡热斯,后代形成中玉兹 Aktol Jüz,生活在现在哈萨克中部高地(17世纪时延伸至咸海)。三子名江阿热斯,后代形成小玉兹 Alchin Jüz,生活在乌拉尔河至里海一带。整个哈萨克民族是由三玉兹这三个部落联盟结合而成的,在各玉兹里有许多部落,部落内部还分诸多氏族。
大致结构见下图。
大玉兹:alban 阿勒班、shanyshqyly 恰内西克勒、dulat 杜拉特、jalayir 札剌亦尔、qangly 康里、oshaqty 奥夏克惕、suwan 素宛、sirgeli 锡尔格利、shapyrashty 恰普拉什特、ysty 亦斯提、sary-uysin 突骑施(黄乌孙)
小玉兹:alimuly 艾力木乌勒、bayuly 巴衣乌勒、jetiru 杰特鲁、nogay-kazak 诺盖
中玉兹:argyn 阿尔浑、nayman 乃蛮、qypshaq 钦察(克普恰克)、qongyrat 弘吉剌惕、waq 汪古(瓦克)、kerey 克烈
关于哈萨克汗国时期各部落内部氏族的构成,各种意见争论不休,至今也没有一个定论。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史料的匮乏。众所周知,游牧民族的历史从来都是由定居民族书写的,游牧民则由于其生产生活方式的特殊性没有留下太多关于自身形成、构成的史料。现在能够找到比较可靠的资料是18世纪沙俄外交人员们留下的一些关于哈萨克各玉兹的记录,而其他周边定居民族如汉人的史料则更关注内亚绿洲定居文明,而非游牧民。
如同半干旱农耕区为了农业生产需要大量人口的集中和协作,对土壤、河流、林地等进行改造,因此更容易产生集权社会一样。游牧社会这种分支型结构是由其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的。和一般认为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不同(渔猎-游牧-农业-工业),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的出现要远远晚于农业。游牧是一种需要积累大量的、精细的环境与动植物之间关系的知识,然后巧妙的利用这些知识从所处相对恶劣的环境中获取贫乏资源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要将牧场有限的、人类无法食用的植物资源通过食草动物(只有具有社会性的动物才能被驯化,如马、狗等)转化成人类能够使用的肉、奶、皮毛等生活资源。这也是游牧民族一般不养猪的原因,猪是杂食动物,转化不了草场上的植物资源反而要吃粮,农区养猪是为了补充人所需要的蛋白质,而牧区的粮食是需要经过交易才能获取的,不可能拿畜牧产品换取粮食喂猪,再获取畜牧产品。
可以说游牧是人类为了利用无法进行农业生产的土地而发展出的一种经济生活方式。相对于农业,游牧单位土地产能很低,同样面积的土地,如果在农区能承载1000名农民,在牧区就只能承载一户,所以某地但凡能够发展农业(即使是像陕北那样贫瘠的土地),就绝对不会产生游牧,作为有发展人口倾向的群体,牧业实在是一种不合算的生产方式。历史上游牧民族生活的地区一般都是年降雨量、日照、无霜期统统不适合农业发展的地区。